返回列表
王苗夫董事长撰文谈转型发展
06-08 2009

今年第5期的《江苏建筑业》杂志以显著版面,刊登三福集团董事长王苗夫撰写的文章:《坚持转型升级  力争“弯道超越”》。王苗夫结合三福集团多年来对发展模式、盈利模式、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,以建筑全行业的视野和高度,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粗放本色和转型发展作了精辟独特的剖析,既有感性认知,又有理性考量。也正是坚定不移依靠转型提升,三福集团得以在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多重压力下,不退反进,逆势逾越,走出了高质量、超常规的优化发展之路。现将文章予以转载,以飨读者。

坚持转型升级  力争“弯道超越”

江苏三福建设集团董事长  王苗夫

最近几年,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,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、发展方式转变,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效。但从这次经济实体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检验看,“粗放”“传统”依然根深蒂固,“软肋”“短腿”还没有明显改观。吕祖善省长在今年省“两会”上就坦言“最担心的是我们能不能抓住调整转型的机遇”。这个担心实际上说明了转型升级的知易行难,指出了调整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“粗放传统”的困局,我们建筑这个老行业同样未能独善其身。高负债率、低利润率,高风险系数、低技术装备,高劳动强度、低劳动素质——这“三高三低”的建筑行业原生态,至今也仅是局部有所改善、有所改进、有所改动,但整体改良不大、改变不大、改观不大。大家都还在以相同的组织形式、相似的管理方式、相近的生产水平,众星逐月一样,围着数量不多的施工业务展开恶性竞争。正因为有切肤之痛,大家对转型升级的认识可能比别的行业更深刻,可能更有一种“慢不得”的危机感,可能更有一种“等不得”的紧迫感,可能更有一种“坐不住”的焦灼感。但由于各种原因,除了少数几家标杆企业外,大多也是知易行难、心余力绌。当然,也有可能的是,我们江苏的建筑企业一向低调,只做不宣,或者宣而不露。

一直以来,我都在思考三福集团怎样提升新优势?怎样走向新境界?怎样创造新水平?我也一直都在考量转什么型、怎么样转型?升什么级、怎么样升级?我个人认为,我们企业2004那一年作出的“跳出建筑做建筑、跳出竞争搞竞争”战略举措,就已对转型升级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。我们那时有个说法就是 “三大转型、三大升级”:转粗放型为集约型、升级企业竞争能力,转风险型为安全型、升级企业综合实力,转传统型为现代型、升级企业发展活力。客观地说,我们的尝试和探索也有个“刮骨疗毒”的过程,但基本还是因势利导,顺势而为,趁势而上,没有付出“壮士断腕”那样的惨重代价。现在我们可以说,我们那时坚定迈出的这一小步,带来了今天企业前进的大踏步。

从粗放向集约转型,升级企业竞争能力——传统建筑行业拼人力、拼资源、拼设备、拼价格,一向延续“搬砖头、扎钢筋、浇混凝土、装模板”的生产方式,是典型的“打工经济”和“血汗经济”。粗放增长已使不少人感到山穷水尽,难以为继,只有集约经营才能迎来柳暗花明,重振旗鼓。创新盈利模式,调优产业结构:不求承揽项目多,只求附加值高,积极承接单体规模大、风险系数小、技术含量高的复合型工程;不求产值规模大,只求经济效益好,坚决淘汰素质低下、人品低劣、能力低弱的“三低”项目经理,经营方式也逐步探索由传统的项目承包制调整到公司自营制,让产值服从于企业效益,让规模服务于企业利润。创新商业模式,突出发展质量:积极实施大建筑、大资本、大市场、大品牌、大安全 “五大战略”,大力探索资本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集成,融投资者和承包商为一体,从单纯承揽建筑业务发展到投资带建筑、房产带建筑、设计带建筑;从施工总承包发展到工程总承包和项目总开发。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、四大板块联动开发大建筑的经营格局,企业经营能力和盈利功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升华。创新工程技术,提高附加效益: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,充分发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,提升技术支撑能力、技术开发能力、技术管理能力、吸收消化能力、集成创新能力,开发应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设备。大幅提升工程科技含量,显著增强工程附加效益。

从风险向安全转型,升级企业综合实力——传统建筑行业资金投入多,施工周期长,管控难度大,运行风险高。建筑企业因此也成了典型的风险密集型企业。可以说,但凡社会上应有尽有的各种风险因素,建筑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。创新内控机制,健全预警体系:加强对企业重大决策、重要经营活动的深入调研、专业评估、动态监督;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,建立财务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,健全企业各类风险预警和防控体制。创新管理手段,突破信息高端:针对业务遍布全国各地,到处都是“眉毛”、“胡子”,我们从原来传统的、经验式的“一把抓”模式中跳出来,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,掌控企业安全健康高效发展。创新资金运行,确保良性循环:紧紧围绕现金流的完整充足、安全高效,注重“输血”、“造血”和“活血”,严控流程、流量和流向,确保留有余地,严防“贫血”“失血”,以此稳稳驾驭企业发展的主动权。

从传统向现代转型,升级企业发展活力——传统建筑行业不仅分配机制失衡、经营活力僵化、运行绩效低劣,而且生产组织方式单一、生产管理能力低下、生产技术水平落后。我们企业转制前同样未能幸免。创新产权制度,优化分配机制:在江苏同业内较早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,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创新内部分配体系,健全利益驱动机制。打造企业命运、企业利益、企业发展的共同体。创新人才建设,提升队伍素质:我们一直注重为各类人才创造生活工作的小气候、好环境,为他们营造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、成就感、荣誉感,目前,我们企业已造就出一支勇于开拓、精干高效的经营管理队伍,建立起一支创新钻研、攻坚克难的专业人才队伍,拥有了一支能征善战、吃苦耐劳的技术工人队伍,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结构合理、人尽其才的企业团队。创新价值定位,铸造强势品牌:品牌打通市场,品牌畅行天下。它是企业品行、品位、品质的总和,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“品”,这个品牌就强不了。我们牢固坚持以优质兑现承诺,以责任回报信任,以诚信打造品牌;严格要求做人讲品行、做事讲品位、做建筑讲品质;最终以品牌赢得市场、以品牌赢得效益、以品牌赢得发展、以品牌赢得认同。

当然,创新没有止境,转型没有终点,我们还只是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,但从中我有一个体会:准确研判市场形势的走向比什么都重要,过去我们在建筑市场中只要“跟着走”就可以生存了,但现在却需要“转着走”才能发展。现在的竞争本质上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的比拼,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、供应链与供应链的较量。转型升级这条路,无论倒逼着走也好,主动迈步也好,都是我们没有选择的选择。

这次遭遇“寒冬”,大家对市场有了新的认识,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。相比之下,我最赞同“弯道超越”这一说法:“经济发展就像赛车一样,在直道上比赛很难甩开对手,只有在弯道区,才有可能超越对手。”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弯道上,每一个弯道都是一次机遇。但要跑好“弯道”,靠什么力量?靠什么方法?靠什么技巧?我的理解就是,除了经营水平这一“临场经验”,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优化配置、调整结构、造好“引擎”、补足“软肋”、厚积厚发,特别是要做好加减乘除“四则运算”。因此,从今年开始,我们三福要紧紧围绕“三大转型”,全力实施“五化五升”战略。“五化”就是:深化产业联动、激活四大板块,优化资本运作、创新融资渠道,强化自营队伍、主攻高端市场,进化信息管理、锁定高效顺畅,转化科技成果、突破质量效益;“五升”就是:升级项目开发能力、升华资本运作能力、升值科技研发能力、升高成套施工能力、升格安全运行能力,最终把三福打造成为治理结构一流、增长能力一流、投资回报一流的现代型建筑企业。当然,转型升级深化之路可能不会平坦,难免会有困难。但越是困难,我们越要沉得住气。困难并不可怕,最怕就是束手无策;风险并不可怕,最怕就是识别不了。只要我们看准了,把握得当,全力化解,就一定能化危机为机遇,变灾年为丰年。总之,只要我们坚持转型升级目标,坚定地走出去,走一步少一步,走一步进一步,终会走上新台阶,终会走出新境界,终会走向企业发展的一马平川。